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幼兒的初階感官(上)

幼兒的初階感官(上)

幼兒的初階感官(上)

文章日期:2006-09-11 20:15

    0~7歲幼兒的發展階段中,最重要的感官系統是所謂的「初階感官」,這組感官的每一個官能都有「意志」的力量在裡面,史代納將之歸類為「身體的感官」或「物質的感官」,又稱為「意志力感官」,這組感官包括:觸覺、生命覺、自我移動覺、平衡覺

1.觸覺:

  嬰兒在出生前就經驗到了觸覺,觸覺也是嬰兒最主要的感覺器官,在出生的過程,嬰兒經由產道的擠壓,喚醒了人一生中第一次抵抗壓力的意志,也經由產道碰觸身體的每一吋肌膚,人類的「覺醒」就是從這樣觸覺經驗中開始的,出生後,嬰兒立刻會與母親肌膚相親。撫抱、親吻以及哺乳再再都滋長了早期觸覺經驗的需求。近來,許多研究顯示,自然生產的孩子將來進入社會時所面對壓力的抗壓性要比起剖腹產的孩子面對壓力時的抗壓性要強,這也許就是孩子早期經驗更多觸覺的覺醒。觸覺幫助我們感知自己身體的邊緣與界線,因此有一些孩子走路或跑跳時總是不經意的碰撞到別人,或吃飯、喝水時總是把碗、茶杯打翻了,或是總是對身邊所發生的事物沒有察覺,這都是對身體邊緣與界線的缺乏。面對這樣孩子,我們要有更多的擁抱或膚觸,並且要做更多身體的按摩。

  接觸感在整個人生經歷中非常重要,還未學會走路的孩子與人的交流方式是伸出雙手請求大人摟抱,跟自己交流的方式是摸自己的身體,或吃自己的手腳,因此給予安慰奶嘴,實際上是妨礙孩子的自我觸感。嬰兒期我們都希望母親能親自哺乳,除了母乳是上帝賜給每一個孩子最營養的食物外,當孩子在吸乳汁時目不轉睛地盯著媽媽看,就是在跟媽媽進行親蜜的交流,對吸奶瓶長大的孩子,父母需要在其他方面多作補償。3歲以前的孩子是透過觸覺來接觸和了解大自然和這個世界,在家裡、出外都是東摸西碰,所謂「嚐試」就是用嘴去「嚐」,用手去「試」,因而建構他對世界的概念。

  3歲以後的孩子,觸覺的發展表現出強烈的參與生活的願望,那就是大人做什麼事,他就想要「模倣」去做,因著意志力的使然,如果沒有一個讓幼兒傾心,想要模倣的對象,只能發展出沒有目的的「意志衝動」,呈現雜亂無章的「混亂的意志」。這時就要更注意去引導他了,這也是很多人認為對孩子進行認真教育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很多父母不經意的忽視了孩子這些微妙的需求,甚至用粗暴方式命令孩子「不許動」,來打發孩子的好奇心。這會使與生俱來的意志力無法發揮,漸漸變得沒有試的勇氣或意志薄弱。這樣的孩子心中潛藏著被壓抑下來的意志,有時會以「攻擊性」的方式來尋求解放。

  較大的兒童需要的觸感經驗可以透過友善的按著他的肩、輕拍他的頭、孩子靠在父母的膝蓋上聽故事而獲得觸感的滿足,在睡前温暖的親吻、在特殊場合熱烈的擁抱,都會對孩子的觸覺感官與心靈發揮極重要的作用。

2.生命覺:

  生命覺的存在很多時候是無意識的,如呼吸,我們確實在呼吸,但通常我們不會去意識到,如心跳,心臟規律的跳動,但我們不必經由思考來決定它跳動的次數強弱,甚至我們的消化系統新陳代謝不斷的運作,以及遇到危險時,我們本能的反應,如眨眼、用手保護、大叫等,這些都不是用思考來達到的,有時我們稱為「反射動作」,這些都是意志力的作用,尤其當人在睡覺的時候,雖然思考停止了,但意志還在工作,呼吸系統、新陳代謝系統...,還是本能的在工作著。所以,教育的工作是要滲透到兒童處於「無意識」狀態的意志中。不斷重複良好的行為、動作和習慣,最後達到無意識行為、動作和習慣而成為直覺的反射就是意志。透過生命覺我們進入生命歷程,當我們身體出現脫序的現象時(生病),生命官能中有一高階的主管-痛。它出現,為了作警示及修復的動作,如果沒有痛,人類將永遠無法成長。在潛意識的深處,孩子一再的跌倒、爬起(生病、發燒、頭痛、喉嚨痛),為的是獲取痛的經歷,從痛中我們學習適當的擺放自己、保護自己、關懷生命。沒有痛的經歷,人無法發展對人的同情與熱情。沒有吃過苦痛的人,也無法用同理心去幫助別人,與人同喜同哭、同甘共苦,因此我們應該要感謝生命中有許多的大痛、小痛的經歷。

  此外,生命覺中身體的疲勞對幼兒的發展也極其重要,現代的孩子,受到過度的保護,少有身體的疲勞,反而是一種過度的無聊或過度的暴露於感官刺激下的疲勞,如看電視、打電動,這都會阻礙生命官能的發展。給予幼兒適度的勞動,如打掃、做家事、種植、手工、遊戲、體操(博特默爾體操)、律動(優律思美律動),都是有助建構幼兒生命力的元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