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8日 星期六

幼童生活規範與親師合一的教導(下)

幼童生活規範與親師合一的教導(下)

幼童生活規範與親師合一的教導(下)

文章日期:2006-09-11 20:28

四、簡單、正向積極的語言

  語言與說話在道德教育裡扮演極重要的角色,孩子說話的內容與方式顯示出幼兒的人格,而他如何「被說」則是他人格形成的要素。如果大人經常以指責、批評管教孩子,孩子就容易造成退縮、膽怯、沒信心或愛批評、愛管別人,因此大人如能將說教、批評轉換成好的指導語對孩子越有幫助。例如:當孩子違反常規時;大人應該做的事是以簡單的語言停止他偏差的行為,同時指引他該做的事。把你「不可以」做什麼,轉換成你「可以怎麼做」;把你最「不乖」「你很壞」「我不喜歡你這樣」...轉換成「你下一次會更乖」「你快要好起來了」「我喜歡你這樣」,把消極負向的否定句轉換成積極正向的肯定句。

五、教他,不要駡他;說故事,不要說教

  幼兒尚未發展「傾聽」的能力,如果大人對聽不懂或不能傾聽的孩子說理、說教,會造成教導孩子耳朵關閉,使他學習「不專心」。甚至還會造成智力早熟的困擾,以致偏離自然成長的路徑,造成欲蓋彌彰,不良行為的結果。

六、請監控自己的情緒與動作

  幼兒規範應建立在與幼兒互動良好的關係之上,幼兒需要教導,父母與老師千萬不能跟孩子一樣,一下子就生氣了。身為師長應謹慎提醒自己,規範幼兒,不能忘記與幼兒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因此我們也特別提醒自己與呼籲家長:

1. 請父母接納孩子偶爾從學校帶情緒回家,老師當然更需要有專業的能力以接納並處理孩子從家裡帶來的情緒困擾。

2. 父母不要問孩子一些對人或對學校懷疑的問題,如:老師對你好不好?會不會駡人、打人?小朋友會不會欺負你?...;請務必相信學校絕對愛每一個孩子,不會讓任何一個孩子受委曲。

3. 請父母以平凡的心和態度面對孩子的困擾,不可以很容易就生氣。

七、力行行為規範三要素;除此之外,請給孩子自由。

  行為規範三要素:

1. 不傷害自己

當孩子想做的會傷害自己,例如:天氣冷了,他卻不肯在戶外穿上外套,或想以哭鬧、暴怒得逞,師長一定要用溫和但堅定的態度執行當行之事。

2. 不傷害別人

當孩子想做的會傷害別人,例如:吵鬧、打人或駡人。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玩,也喜歡和別人一起玩,但暴力的攻擊是絕對不被接受的,一個經常攻擊的孩子會發現自己在團體中不受歡迎,同儕的排擠會造成幼兒更大的困擾。我們願與家長合作,對攻擊型的孩子做個別的處理。

3. 不傷害物品

當孩子想做的會傷害物品,例如:亂丟玩具或拿蠟筆在牆上塗畫,大人都應該清楚堅定的說「不」。

  當幼兒遊戲發生爭執時,大人應儘量避免急於介入,先思考此時真的有介入的必要嗎?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麼?若不急於介入,孩子往往能安全的解決他們的問題,孩子也必需學習不要老是由大人來教他們如何公平遊戲,若不得不介入時,也應以遊戲的方式進入孩子的溝通,因為當孩子正在遊戲時,大人的介入,孩子容易產生抗拒,所以一定要小心選擇好的方式介入。

八、若有必要處罰時,所罰必須與所犯的錯相關連

  家長管教兒女時,沒有「比較好」的處罰方式;管教的目的在修正行為,不在罰,規範的目的在引導兒童健康的行為、情緒、道德與思想的發展,引導兒童「不當行為」的責任感,進而成為獨立自由的個體。

  處罰絕對不能傷害到孩子的心,處罰必須有使幼兒的行為變好起來的特質。

九、重視此時此刻

  處理幼兒偏差行為一定要在發生問題行為的當時就做立即的修正,切勿在事後,孩子早已忘了時再處理,如果選擇事後處理,就只能以說故事的方法幫助其往後的行為。

十、家庭、學校合一的教導

  如果父母、師長不尊重學校,就等於教導孩子與學校對立;我們需要學習的是與人和諧、合一的態度與信念。孩子終要長大,將來進入社會,與人、事相處。當孩子越能與人事和諧共處,他就越能發展自己的潛能,而他所需要的和諧、合一的能力與信念唯有在幼兒階段中才能建立。

結語

  教育不應該只是知識的填塞,而是成為「人」的學習。我們幫助孩子,孩子也在幫助我們,經驗並領悟助人與被助都是同等重要的功課。父母、老師唯有覺醒、坦然面對自己與孩子在教育上的相互關係,不自以為是也不莫衷一是,孩子才能遠離常規的困擾,才能成為自由的人,而真正的教育也才能從而落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