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1日 星期二

中秋慶典

中秋慶典

中秋慶典

文章日期:2006-10-03 12:42

  一年一度的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又將到來,『迦美地』為孩子們準備了相關的慶典活動,並預祝每位親愛的家人,都能「花好月圓人團圓」喔!

   敬祝

           闔府平安愉快

                             迦美地托兒所全體教職員 敬上

                           【 十月五日() 中秋節慶典程序

8:00 ~ 9:00    到園自由活動

9:00 ~ 9:30    晨頌

9:30 ~ 10:00   點心時間(剝柚子、吃柚子)

10:00 ~10:15  你裝我扮過中秋

10:20~11:10   你搓我揉做月餅

11:25 ~       說故事時間:中秋節的故事

午餐與午休時間

15:30~16:00   午點心時間(吃自製的月餅)

16:00~17:00   戲:嫦娥奔月

17:00 ~       放學

華德福教育之起源

華德福教育之起源 

華德福教育之起源 

文章日期:2006-10-01 21:18

  迦美地托兒所附設托嬰中心採用華德福教育為我們的中心思想與課程模式,華德福教育是什麼樣的教學模式呢?它又是從那裡來的呢?我想從這一期的月刊開始作一系列有關華德福教育的基本介紹,期使家長們對華德福教育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更確信透過華德福教育的教學,我們的孩子所擁有的能力將是他們一輩子受用不盡的,我們不強調孩子要贏在起跑點上,但我們要贏回孩子的一輩子。

  一般認為華德福教育獨樹一格,是一種「前衛」「開放」的教育,也有人認為華德福教育是「反傳統」「反權威」的教育,但當你深入瞭解以後,你會發現華德福教育比「傳統」的正規制式教育「更傳統」,是超乎「權威」觀念的「威信」教育。所謂「更傳統」即是教師以現代開放親和的教育方法對學生要求某些重要的傳統價值觀。如:勤奮、向上、立志、感恩、虔誠和家庭歸屬感等。這些良好的傳統美德,在注重成績和放任道德行為的正規教育中已難彰顯,而且身教、言教的教師也不多得。(教育的藝術,余振民譯,1997,光佑)所謂「威信」是教師透過專業的態度與對每一個學生的暸解,訂出規範與保護,而學生樂意跟隨並且感到安全自在。因此我們可以說華德福教育是一群人用一種特別的教育哲學去辦學。

  最早的華德福學校於191997設立於德國的斯徒加特(Stuttgrat)。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軍戰敗,德國境內民生蕭條,許多人無以為生,無家可歸,前線失利內戰不斷,許多有志之士開始提出政治、文化、經濟的改革,魯道夫‧史代納提出「三元社會」的觀念,得到文化界、工商界許多傑出人士的支持。在斯徒加特有一家名為華德福‧艾斯得里(Waldorf Astoria)的香煙工廠,是少數僅存的工廠之一,而其老闆,艾蜜兒‧莫特(Emil Molt)是一位傑出的工業家,也是積極的社會改革者,更熱衷於史代納所提的「三元社會」論,於是邀請史代納為其員工子女創辦一所學校,在1919423莫特先生在工廠的菸草大廳,把這一位來自富足中立的瑞士哲人,他稱為「社會哲人」的魯道夫‧史代納介紹給大家。

  史代納在演講中說道:每年有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在他們的心靈與精神力最需要培養與發展時,卻受到壓抑和限制…(邁向自由的教育 廖玉儀、 鄧麗 君譯,1998,光佑),當史代納提到一所當時仍不存在,但卻是符合時代需要-12年一貫,不分社會背景,人人可以就讀的學校時,史代納贏得所有聽眾的心。有人將這一剎那稱為「華德福學校」真正的誕生時刻。

  191997以華德福菸草公司為名的「自由華德福學校(Freie Waldorfschule)開學典禮,史代納致詞時說:「這是一個結合活的科學,活的宗教,活的藝術和靈性生活的新教育」(幼教課程模式,林玉珠,1999,心理)從這一天開始全球性的華德福教育就此展開。史代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葛華維斯(ElisabethMGrunellivs)的女士,參與華德福學校教師會議。史代納曾和她多次商量,預備以她為中心設立一所幼稚園,但是有許多問題必須解決,經濟上也有困難,所以史代納在世時仍一直無法成立幼稚園。

  史代納在其有關的演講中提到:「我深切的感到設立幼稚園的必要性,為此必須找出正確的教學法,保育的態度…這需要時間」。直到史代納去世後隔一年1926年,葛 華維斯 女士與艾聶里‧史納兒(AnellieseSchnell)女士合力在斯徒加特的愛蜜兒‧ 莫特 先生的宅邸成立了幼稚園。這是以史代納教育為基礎,與華德福學校相對應的幼稚園,朝向史代納所期待的「幼兒的華德福教育」踏出第一步,這所幼稚園即是現在遍及世界一千多所華德福幼稚園的始祖(日本華德福幼稚園,劉禧琴、吳旻芬合譯,1997,光佑)


小浩變大浩

小浩變大浩

小浩變大浩

文章日期:2006-09-24 19:37

    浩宇說:大家都叫我小浩,等我長大了,我就變成大浩了。

Ear說:小號(與浩同音)是尿尿,大號是大便。

浩宇說:那我就變成嗯嗯大王了,因為我最喜歡尿尿了。

全班哈哈哈的笑成了一團。



自由遊戲(下)

自由遊戲(下)

自由遊戲(下)

文章日期:2006-09-17 21:06
境也是決定兒童遊戲品質的關鍵,我們回想小時候在田裡抓泥鰍、釣青蛙、焢窯、在樹林裡捉迷藏、黏知了、灌蟋蟀,在庭院廣場的廟會活動中看布袋戲、歌仔戲,晚上聽大人講祖先的故事,即使當時大多數人的物質條件沒有現在好,但在遊戲中,我們得到滿足與心靈的解放。在現代,尤其是都市裡,我們少了兒時的玩伴,少了奔跑的田野,少了講古的大人,少了野台戲,如果讓你回到童年時的年紀,少了這些,我不知你將如何渡過童年。想想我們的孩子,現在正處於這樣的童年,這樣的環境,因此我們努力要尋回些許的可供回憶的童年,在教室,我們營造一種可以互動的空間,沒有生硬的隔區,不需刻意分別哪些孩子玩哪些玩具,誰一定要跟誰玩,玩那一類的遊戲,孩子可以互通有無,可以獨處,也可以成群結黨,有人可以當孩子王,有人願意學小弟弟、小妹妹,在混齡的班級裡,大一點的孩子成為大哥哥、大姐姐,發揮帶領與幫助扶持的角色,小的孩子得到學習模仿的意志,我們為孩子找回了兒時的玩伴。

  當大家圍坐,老師開始講故事,從前從前…,孩子的想像力開始天馬行空的飛馳,自己心中美麗的公主出現,等待的王子來臨,……我們為孩子找回了講古的大人。在戶外,孩子可以爬樹、捉迷藏、騎腳踏車、玩泥巴、堆沙、追逐小貓、餵魚……,我們無法為孩子找回寬廣的田野,但我們為孩子找回一些自然的遊戲。

  童謠可以給孩子的遊戲提供更多的趣味,童謠並不需要像詩一樣那麼刻板,它可以是調皮的、灰諧的、沒有大道理,不是用來教訓人的,只是有口無心,博君一笑,透過有節奏、韻律性的唸謠,將生活中枯燥、乏味、單調苦悶的情感轉化成輕鬆、好笑的音律,又能傳承文化,練習口語,讓夢想與現實之間搭起一座橋樑,也讓孩子得到許多精神上的安慰。你也許忘了國歌怎麼唱,但你一定記得「點仔膠,黏著腳,叫阿爸,買猪腳,猪腳箍滾爛爛,妖鬼囝仔流嘴瀾」。你還記得國旗歌的默寫嗎?我早已忘了,但我還記得「天黑黑,欲落雨,阿公仔舉豬頭仔欲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鼓,咿啊嘿都真正趣味,阿公仔欲煮鹹,阿媽欲煮淡,兩個相打弄破鼎,咿啊嘿都啷噹比噹嗆,哇哈哈,哇哈哈。」如果你還記得些許的童謠,趕快唱給你的孩子聽吧!因為這是文化的根。

七歲之前兒童的遊戲可分成三個階段:

一、身體的遊戲:二歲以前孩子的遊戲是沒有目的的,他遊戲的重點在發展和熟悉自己的身體,如跑、跳、爬上爬下,這些動作是幼兒的大肌肉發展,以及運動技巧、平衡感等很重要的訓練,也是幼兒內在生命力的表徵。幼兒將積木疊起、推倒,從中得到樂趣,並不是他們想要玩這種遊戲,而是他們需要這種打亂再重組的建構過程。幼兒將物品放入、倒出反覆多次,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思考這種玩法,而是他們需要這種同化和分化的作用,身體健康器官的形成也都在這種「打亂、重組」、「同化、分化」中漸漸成熟。現代腦神經科學的發達,揭示出在幼兒期「腦神經元」聯結的網路愈複雜,將來這個孩子愈能適應各種環境中的改變(就是聰明的現代標準)。而如何聯結神經元的網路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給他跑、跳、爬上爬下,熟悉他的身體,給他自由遊戲、自我探索的機會。

<

二、想像模仿的遊戲:過了二歲,到三歲左右,純動作發展已經無法滿足他的需要,他開始轉成「想像模仿遊戲」。三~五歲幼兒的幻想能力明顯,他可能把一塊木頭透過遊戲想成一匹馬,一會兒也可能變成汽車,任何自然的物質在他們的遊戲裡,經過他們的想像,變成了他心目中的物質,能讓死的東西活了過來。這也是創意思想的開始。

三、有目的的遊戲:幼兒在四歲半,五歲左右直到七歲,他們開始玩「有目的」的假裝遊戲,孩子的思考會變得更圖像式,意志力也找到了表現的方法,他們會事先規劃,找好同伴,然後執行已經計劃好的遊戲內容。

  綜觀前言,孩子透過遊戲學習到了生命是什麼,透過遊戲,未來就在他們心靈中開了一扇窗。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自由遊戲(上)

自由遊戲(上)

自由遊戲(上)

文章日期:2006-09-16 22:38

 在華德福教育的幼稚園裡「自由遊戲」是課程內容一項很重要的主軸,「遊戲時間」並不是一段毫無目的的放牛吃草或課程空窗期,它本身就是一門課程,需要老師的參與協助與課程預備,在迦美地,我們早上、下午各有一次時間充裕的室內、戶外的「自由遊戲」時間,在遊戲中除了讓孩子感到愉快之外,還包含著更多的事物。對孩子而言,這絕非打發時間,遊戲是孩子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全部,遊戲是孩子的真實世界,遊戲是替未來作準備,遊戲是兒童自發的意志力、歡喜的心以及創造的思想,結合了意志、情感與思想的遊戲,最能滿足兒童身、心、靈平衡的發展。

  遊戲與玩具是密不可分的,而玩具的選擇也決定遊戲的品質與內在意義,一個好的玩具必需具備以下幾種特質:1.天然的素材:木頭製品比塑膠的好,純棉的或羊毛的比化纖的好,泥土或陶土的比紙黏土好,貝殼、毯果、石頭、樹葉、木頭、種子都是很好的素材。2.玩具應該提供多樣的可能性,能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愈簡樸愈好,玩具必須能夠以各種方式被創造性的使用,而非只是被動性的拿來裝飾觀賞而已。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曾說:由固定不變的數學公式製造出來的玩具,會使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枯萎而死。3.玩具應富有藝術性,最好是圓形或不規則形,沒有太多的轉角,兒童會感覺到與它有一種自然的聯結。這種自然聯結的宇宙形成印象能直接影響孩子內在器官的形成。

  遊戲與娃娃:當孩子喜愛一個心愛的娃娃,他會溫柔的照顧,將他放在床上,唱催眠曲給他聽,當孩子漸漸長大,娃娃會變成他的一位朋友,可以交談、傾訴秘密…。這是孩子未來與人發展友誼的第一步。不管是男孩或女孩,透過照顧娃娃來學習如何和他人相處,藉由和娃娃說話來了解自己的心,學習和自己說話。娃娃是孩子的第二個自我,藉由玩娃娃,自我便逐漸的形成。娃娃的選擇與製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娃娃的衣服顏色以粉紅、淺藍、淡黃或淡紫為宜,不需要太精美,鼻子、眼睛、嘴巴都不是必要的,只要能顯示人形,可以激發兒童的想像力就足夠了,魯道夫‧史代納曾建議我們提供孩子簡樸的娃娃以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如果一個娃娃擁有像人一樣的眼睫毛,可以睜開、閉起的眼睛,流行的髮型、髮飾,打他還會發出怪異的哭聲,其甚至有尿濕的顯示,不管他設計的多麼靈巧,基本上他是一個已經完成的產品,就沒有什麼想像的空間了,只有「漂亮的娃娃」或「醜的」娃娃,這種比較上的美醜,將來有可能破壞孩子的美感。製作娃娃是一種神奇的藝術,當老師或媽媽一針一線的親手縫製一個娃娃時,娃娃好像是人類的化身,住入了情感與靈魂,讓娃娃「活」了起來。

  為孩子提供三、四個玩偶是適當的,如果孩子擁有太多的娃娃,就會感覺雜亂,而且無法與每一個玩偶形成親蜜的關係,產生不了真正的感情。當孩子會走以後為他提供一些用手指編的動物玩偶或羊毛填充玩偶,如:羊、馬、小貓、小狗、鴨子…是最好不過了。不管是玩具、玩偶、娃娃,日常生活中的鍋碗瓢盆、桌巾、舊衣…都是提供孩子自由遊戲時的工具,必須具有真實感,而非卡通式或過於滑稽化。因為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參與社會的預演。

  對孩子的遊戲而言,大人的存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室裡我們常發現當老師不在教室時,孩子幾乎無法發展自己的遊戲,常呈現雜亂無章的跑跳或過度興奮,如果孩子們知道老師在做什麼,便可安心的展開自己的遊戲。大人在孩子身旁可做一些簡單的手工,孩子可以自主的模倣。在孩子遊戲出現危險時,大人需要使用語言,最好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比較安全,而不是責備孩子不該如此做。在孩子不傷己、不傷人、不傷物的三不原則下,請給孩子自由的遊戲。必要使用語言糾正時,也請記住正確使用語言的三不原則

一、              不要用否定疑問句。

二、              不要問為什麼。

三、              不要問要不要?喜不喜歡?好不好?可不可以?

  一句正向積極的話就夠了,重要的是使遊戲能夠繼續進行,在你尚未想出更好的辦法之前,先不要禁止,這是孩子安全遊戲的保護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