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自由遊戲

        在華德福教育的幼稚園裡「自由遊戲」是課程內容一項很重要的主軸,「遊戲時間」並不是一段毫無目的的放牛吃草或課程空窗期,它本身就是一門課程,需要老師的參與協助與課程預備,在迦美地,我們早上、下午各有一次充裕時間在室內、戶外的「自由遊戲」時間,在遊戲中除了讓孩子感到愉快之外,還包含著更多的事物。對孩子而言,這絕非打發時間,遊戲是孩子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全部,遊戲是孩子的真實世界,遊戲是替未來作準備,遊戲是兒童自發的意志力、歡喜的心以及創造的思想,結合了意志、情感與思想的遊戲,最能滿足兒童身、心、靈平衡的發展。

        遊戲與玩具是密不可分的,而玩具的選擇也決定遊戲的品質與內在意義,一個好的玩具必需具備以下幾種特質:
一、天然的素材:木頭製品比塑膠的好,純棉的或羊毛的比化纖的好,泥土或陶土的比紙黏土好,貝殼、毬果、石頭、樹葉、木頭、種子都是很好的素材。
二、玩具應該提供多樣的可能性,能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愈簡樸愈好,玩具必須能夠以各種方式被創造性的使用,而非只是被動性的拿來裝飾觀賞而已。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曾說:由固定不變的數學公式製造出來的玩具,會使孩子的創造力與想像力枯萎而死。
三、玩具應富有藝術性,最好是圓形或不規則形,沒有太多的轉角,兒童會感覺到與它有一種自然的聯結。這種自然聯結的宇宙形成印象能直接影響孩子內在器官的形成。
        遊戲與娃娃:當孩子喜愛一個心愛的娃娃,他會溫柔的照顧,將他放在床上,唱催眠曲給他聽,當孩子漸漸長大,娃娃會變成他的一位朋友,可以交談、傾訴秘密…。這是孩子未來與人發展友誼的第一步。不管是男孩或女孩,透過照顧娃娃來學習如何和他人相處,藉由和娃娃說話來了解自己的心,學習和自己說話。娃娃是孩子的第二個自我,藉由玩娃娃,自我便逐漸的形成。
        娃娃的選擇與製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個娃娃的衣服顏色以粉紅、淺藍、淡黃或淡紫為宜,不需要太精美,鼻子、眼睛、嘴巴都不是必要的,只要能顯示人形,可以激發兒童的想像力就足夠了,魯道夫‧史代納曾建議我們提供孩子簡樸的娃娃以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如果一個娃娃擁有像人一樣的眼睫毛,可以睜開、閉起的眼睛,流行的髮型、髮飾,打他還會發出怪異的哭聲,甚至有尿濕的顯示,不管他設計的多麼靈巧,基本上他已經是一個完成的產品,就沒有什麼想像的空間了,只有「漂亮的娃娃」或「醜的娃娃」,這種比較上的美醜,將來有可能破壞孩子的美感。製作娃娃是一種神奇的藝術,當老師或媽媽一針一線的親手縫製一個娃娃時,娃娃好像是人類的化身,注入了情感與靈魂,讓娃娃「活」了起來。
        為孩子提供三、四個玩偶是適當的,如果孩子擁有太多的娃娃,就會感覺雜亂,而且無法與每一個玩偶形成親密的關係,產生不了真正的感情。

        當孩子會走以後,為他提供一些用手指編的動物玩偶或羊毛填充玩偶,如:羊、馬、小貓、小狗、鴨子…是最好不過了。
        不管是玩具、玩偶、娃娃,日常生活中的鍋碗瓢盆、桌巾、舊衣…都是提供孩子自由遊戲時的工具,必須具有真實感,而非卡通式或過於滑稽化。因為遊戲是兒童認識世界,參與社會的預演。
        對孩子的遊戲而言,大人的存在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室裡我們常發現當老師不在教室時,孩子幾乎無法發展自己的遊戲,常呈現雜亂無章的跑跳或過度興奮,如果孩子們知道老師在做什麼,便可安心的展開自己的遊戲。大人在孩子身旁可做一些簡單的手工,孩子可以自主的模仿。
        在孩子遊戲出現危險時,大人需要使用語言,最好告訴他們該怎麼做比較安全,而不是責備孩子不該如此做。在孩子不傷己、不傷人、不傷物的三不原則下,請給孩子自由的遊戲。必要使用語言糾正時,也請記住正確使用語言的三不原則:
一、不要用否定疑問句。
二、不要問為什麼。
三、不要問要不要?喜不喜歡?好不好?可不可以?
        一句正向積極的話就夠了,重要的是使遊戲能夠繼續進行,在你尚未想出更好的辦法之前,先不要禁止,這是孩子安全遊戲的保護膜。
        環境也是決定兒童遊戲品質的關鍵,我們回想小時候在田裡抓泥鰍、釣青蛙、焢窯、在樹林裡捉迷藏、黏知了、灌蟋蟀,在庭院廣場的廟會活動中看布袋戲、歌仔戲,晚上聽大人講祖先的故事,即使當時大多數人的物質條件沒有現在好,但在遊戲中,我們得到滿足與心靈的解放。
               在現代,尤其是都市裡,我們少了兒時的玩伴,少了奔跑的田野,少了講古的大人,少了野台戲,如果讓你回到童年時的年紀,少了這些,我不知你將如何渡過童年。想想我們的孩子,現在正處於這樣的童年,這樣的環境,因此我們努力要尋回些許的可供回憶的童年,在教室,我們營造一種可以互動的空間,沒有生硬的隔區,不需刻意分別哪些孩子玩哪些玩具,誰一定要跟誰玩,玩那一類的遊戲,孩子可以互通有無,可以獨處,也可以成群結黨,有人可以當孩子王,有人願意學小弟弟、小妹妹,在混齡的班級裡,大一點的孩子成為大哥哥、大姐姐,發揮帶領與幫助扶持的角色,小的孩子得到學習模仿的意志,我們為孩子找回了兒時的玩伴。

  當大家圍坐,老師開始講故事,從前從前…,孩子的想像力開始天馬行空的飛馳,自己心中美麗的公主出現,等待的王子來臨…,我們為孩子找回了講古的大人。
        在戶外,孩子可以爬樹、捉迷藏、騎腳踏車、玩泥巴、堆沙、追逐小貓、餵魚……,我們無法為孩子找回寬廣的田野,但我們為孩子找回一些自然的遊戲。
        童謠可以給孩子的遊戲提供更多的趣味,童謠並不需要像詩一樣那麼刻板,它可以是調皮的、灰諧的、沒有大道理,不是用來教訓人的,只是有口無心,博君一笑,透過有節奏、韻律性的唸謠,將生活中枯燥、乏味、單調苦悶的情感轉化成輕鬆、好笑的音律,又能傳承文化,練習口語,讓夢想與現實之間搭起一座橋樑,也讓孩子得到許多精神上的安慰。
        你也許忘了國歌怎麼唱,但你一定記得「點仔膠,黏著腳,叫阿爸,買豬腳,豬腳箍滾爛爛,妖鬼囝仔流嘴瀾」。你還記得國旗歌的默寫嗎?我早已忘了,但我還記得「天黑黑,欲落雨,阿公仔舉鋤頭仔欲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旋鰡鼓,咿啊嘿都真正趣味,阿公仔欲煮鹹,阿媽欲煮淡,兩個相打弄破鼎,咿啊嘿都啷噹七噹嗆,哇哈哈,哇哈哈。」如果你還記得些許的童謠,趕快唱給你的孩子聽吧!因為這是文化的根。
        七歲之前兒童的遊戲可分成三個階段:
一、身體的遊戲:二歲以前孩子的遊戲是沒有目的的,他遊戲的重點在發展和熟悉自己的身體,如跑、跳、爬上爬下,這些動作是幼兒的大肌肉發展,以及運動技巧、平衡感等很重要的訓練,也是幼兒內在生命力的表徵。幼兒將積木疊起、推倒,從中得到樂趣,並不是他們想要玩這種遊戲,而是他們需要這種打亂再重組的建構過程。幼兒將物品放入、倒出反覆多次,並不是因為他們喜歡思考這種玩法,而是他們要這種同化和分化的作用,身體健康器官的形成也都在這種「打亂、重組」、「同化、分化」中漸漸成熟。現代腦神經科學的發達,揭示出在幼兒期「腦神經元」聯結的網路愈複雜,將來這個孩子愈能適應各種環境中的改變(就是聰明的現代標準)。而如何聯結神經元的網路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給他跑、跳、爬上爬下,熟悉他的身體,給他自由遊戲、自我探索的機會。
二、想像模仿的遊戲:過了二歲,到三歲左右,純動作發展已經無法滿足他的需要,他開始轉成「想像模仿遊戲」。三~五歲幼兒的幻想能力明顯,他可能把一塊木頭透過遊戲想成一匹馬,一會兒也可能變成汽車,任何自然的物質在他們的遊戲裡,經過他們的想像,變成了他心目中的物質,能讓死的東西活了過來。這也是創意思想的開始。
三、有目的的遊戲:幼兒在四歲半,五歲左右直到七歲,他們開始玩「有目的」的假裝遊戲,孩子的思考會變得更圖像式,意志力也找到了表現的方法,他們會事先規劃,找好同伴,然後執行已經計劃好的遊戲內容。
        綜觀前言,孩子透過遊戲學習到了生命是什麼,透過遊戲未來就在他們心靈中開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