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當了父母才開始學做父母,沒有人是先修父母學分取得父母證照才開始成為父母,而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更是一門大學問,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與修正,才可能做好。就像我自己在成為媽媽的歷程,我不是先修了幼教學分或學了特殊教育。上帝覺得我夠資格,才把一個特殊的孩子交給我,我也曾傷心難過、不知所措----但是我懂得學習並且去改變,才能帶領孩子走一條正確的路。開始之前我想舉一些問題請爸爸媽媽思考一下?
1.你為何選擇迦美地?孩子這麼小你希望他學什麼?有人說:在迦美地都沒教什麼?我曾努力的思考這個問題。迦美地都沒教什麼嗎?★語文:我們不教孩子背三字經,背成語,背四書五經。我們教導孩子如何說,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表達自己的情感、情緒。說故事,不說教,鼓勵孩子、讚美孩子,而不是評論孩子,貼標籤。當孩子會說:媽媽,我喜歡你!蝴蝶好漂亮哦!你怎麼會說迦美地沒有教「語文課」呢?★才藝:我們不教孩子樂理、五線譜。我們教孩子愛唱歌。整天教室裏歌聲不斷。當孩子快樂的唱著每一首歌時,你怎麼會說迦美地沒有教「音樂課」呢?我們不教孩子如何畫一朵花,我們教孩子喜愛畫畫,當孩子五顏六色的塗鴉,樂此不疲時,你怎麼會說迦美地沒有教「美術課」呢?我們不教孩子1+1=2,2+2=4……,我們教孩子懂得分享,當孩子說:1顆葡萄,2顆葡萄……你一口我ㄧ口時,你怎麼會說迦美地沒有教「數學課」呢?你到底希望孩子學什麼?
2.只有你是孩子的父母,別人的話不會對你的孩子負責任。當您為孩子選擇了迦美地,我相信您已經清楚知道您要給孩子的是甚麼?可是往往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學ㄅㄆㄇㄈ也沒甚麼壞處吧。」「學圍棋也沒甚麼壞處吧。」「學直排輪也沒甚麼壞處吧。」「學心算學芭蕾學…」又會讓您產生動搖,開始給孩子學這個學那個,甚至離開迦美地。沒壞處的事可多著呢!難怪現在的孩子會被那些「沒壞處」的才藝課壓得毫無自由的時間可言。當我們愛孩子愛到只想把他變成自己的榮耀與光環時,就是我們強迫他們為我們的虛榮去做他不擅長的事。
3.你的孩子已經被你教成這樣了,你還不改變嗎?有些父母會擔心:一個老師帶那麼多孩子怎麼照顧得來,品質一定不好。其實我想要反問的是:在家裏二個大人(有時是四個大人、爸爸、媽媽、阿公、阿媽)帶一個小孩,你們把孩子帶成甚麼樣了。所以重點不是一個老師能帶幾個孩子,而是您願意改變嗎?要不然就算是一拖拉庫的專家學者也挽救不了一個問題學生。
華德福教育七年發展論:「意志情感思想」外,還有道德上的追求。第一個七年敬虔感恩,他們需要具體的行動去感謝週遭的人事物,如:我們吃飯前唱的謝飯歌。孩子們會說他好喜歡××老師,父母也可以感受到「××老師說」,他們喜歡自己 能做到老師心目中美好的樣子,逐漸從喜歡老師發展出深度的尊敬與認同感,父母一定要記得支持孩子這種尊敬的心,一路往上發展到小學。
4.配合、信任、多參與學校活動,共同成長(學校、家庭是一體的)我們常常提醒家長不要給孩子吃糖、不要喝飲料、不要逛百貨公司、不要看電視、不玩電腦、不要講道理、不要讓孩子做選擇、生活作習要正常……如果父母願意配合改變,所有教養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意志發展的基礎是規律。「能放能收」的意志需要靠老師父母一起配合;當孩子有不恰當行為,語言與態度,我們必須停止他,不需要用語言一再告知。如:收拾玩具,大人可以直接帶著孩子一起做收拾的工作。(具體的行動)
5.不問孩子不必要的「為什麼」?使用語言做引導時必須注意幾個重點,比如:孩子有不恰當行為出現,不問孩子「為什麼」?如果每次孩子有不恰當語言、動作、態度,大人都問為什麼?孩子自然的防衛,開始說很多理由,有時候甚至講得大人不知所措,會越聽越氣。某些教育機構推廣「和孩子講道理」的概念,鼓勵父母在孩子做錯時,坐下來好好的講道理,可是「好好的講道理」不是幼兒需要的。「講道理」是青少年階段的需要。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規範,一切的基礎其實仍是「意志力」的掌握-「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不可以」。當我們很清楚這個原則帶給孩子時,孩子也開始練習掌握自我控制力。當孩子有衝突,我們必須很清楚堅定的告訴他:「不可以打人」孩子也許會說:「×××先怎樣」我們必須告訴他:「我知道你不舒服,但是你不可以打人。」孩子的氣憤、不平、難過我們可以接納,但是你不可以打人,就是不可以打人。※孩子們都需要學習認錯的過程,哭很自然,那是成長的代價,我們不必害怕孩子哭,他們哭我們可以安慰,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另一個重要原則,如果孩子有不當行為是在大庭廣眾前發生,請記得我們要牽起孩子的手到只有孩子和你的地方處理,──記得讓孩子有尊嚴。(當下立即處理)不要忍回家才處理,這樣會造成孩子產生錯誤心態,「反正有人在,我爸媽都不會怎樣」,產生脫序演出。
6.媒體的介入--廣告詞害死人: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有廣告詞說:「聰明的人,記憶形成得愈早,有一些天才兒童都記得1歲以前的事情,這表示愈聰明的人頭腦發育的早」以上這段話是沒有科學根據。在神經科學上,從來沒有任何證據說聰明的人早期的記憶比較好,事實上,我們很難記得3歲以前的事情,這是因為大腦中處理記憶的海馬迴尚未發展完成(認知心理及神經科學— 洪蘭 博士)。到3歲4歲才對童年生活有所記憶,除非對某些事有很強烈的情緒成分,如:驚嚇、恐慌、哀傷。從古今中外成功的人身上發現他們的成功不是因為聰明而在於良好的人格特質。現在的父母工作忙碌,讓孩子上才藝班、補習,為要孩子贏在起跑點上,卻忽略品德的教育(人格特質的提升)。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仿間流行測指紋腦紋,將孩子10個手指紋輸入電腦,預測他將來有多聰明,可以念幾個博士。(這也是一個迷思)我們應該清楚知道指紋、腦紋跟可以唸幾個博士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最後我還是想要說:所有的教養態度還是要以「愛」為出發點、大人要「以身作則」、用「正向積極的語言」、「說故事不說教」、讓孩子「學習負責」、「喜歡做事」這樣才能引導他們走正確的道路。
1.你為何選擇迦美地?孩子這麼小你希望他學什麼?有人說:在迦美地都沒教什麼?我曾努力的思考這個問題。迦美地都沒教什麼嗎?★語文:我們不教孩子背三字經,背成語,背四書五經。我們教導孩子如何說,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表達自己的情感、情緒。說故事,不說教,鼓勵孩子、讚美孩子,而不是評論孩子,貼標籤。當孩子會說:媽媽,我喜歡你!蝴蝶好漂亮哦!你怎麼會說迦美地沒有教「語文課」呢?★才藝:我們不教孩子樂理、五線譜。我們教孩子愛唱歌。整天教室裏歌聲不斷。當孩子快樂的唱著每一首歌時,你怎麼會說迦美地沒有教「音樂課」呢?我們不教孩子如何畫一朵花,我們教孩子喜愛畫畫,當孩子五顏六色的塗鴉,樂此不疲時,你怎麼會說迦美地沒有教「美術課」呢?我們不教孩子1+1=2,2+2=4……,我們教孩子懂得分享,當孩子說:1顆葡萄,2顆葡萄……你一口我ㄧ口時,你怎麼會說迦美地沒有教「數學課」呢?你到底希望孩子學什麼?
2.只有你是孩子的父母,別人的話不會對你的孩子負責任。當您為孩子選擇了迦美地,我相信您已經清楚知道您要給孩子的是甚麼?可是往往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學ㄅㄆㄇㄈ也沒甚麼壞處吧。」「學圍棋也沒甚麼壞處吧。」「學直排輪也沒甚麼壞處吧。」「學心算學芭蕾學…」又會讓您產生動搖,開始給孩子學這個學那個,甚至離開迦美地。沒壞處的事可多著呢!難怪現在的孩子會被那些「沒壞處」的才藝課壓得毫無自由的時間可言。當我們愛孩子愛到只想把他變成自己的榮耀與光環時,就是我們強迫他們為我們的虛榮去做他不擅長的事。
3.你的孩子已經被你教成這樣了,你還不改變嗎?有些父母會擔心:一個老師帶那麼多孩子怎麼照顧得來,品質一定不好。其實我想要反問的是:在家裏二個大人(有時是四個大人、爸爸、媽媽、阿公、阿媽)帶一個小孩,你們把孩子帶成甚麼樣了。所以重點不是一個老師能帶幾個孩子,而是您願意改變嗎?要不然就算是一拖拉庫的專家學者也挽救不了一個問題學生。
華德福教育七年發展論:「意志情感思想」外,還有道德上的追求。第一個七年敬虔感恩,他們需要具體的行動去感謝週遭的人事物,如:我們吃飯前唱的謝飯歌。孩子們會說他好喜歡××老師,父母也可以感受到「××老師說」,他們喜歡自己 能做到老師心目中美好的樣子,逐漸從喜歡老師發展出深度的尊敬與認同感,父母一定要記得支持孩子這種尊敬的心,一路往上發展到小學。
4.配合、信任、多參與學校活動,共同成長(學校、家庭是一體的)我們常常提醒家長不要給孩子吃糖、不要喝飲料、不要逛百貨公司、不要看電視、不玩電腦、不要講道理、不要讓孩子做選擇、生活作習要正常……如果父母願意配合改變,所有教養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意志發展的基礎是規律。「能放能收」的意志需要靠老師父母一起配合;當孩子有不恰當行為,語言與態度,我們必須停止他,不需要用語言一再告知。如:收拾玩具,大人可以直接帶著孩子一起做收拾的工作。(具體的行動)
5.不問孩子不必要的「為什麼」?使用語言做引導時必須注意幾個重點,比如:孩子有不恰當行為出現,不問孩子「為什麼」?如果每次孩子有不恰當語言、動作、態度,大人都問為什麼?孩子自然的防衛,開始說很多理由,有時候甚至講得大人不知所措,會越聽越氣。某些教育機構推廣「和孩子講道理」的概念,鼓勵父母在孩子做錯時,坐下來好好的講道理,可是「好好的講道理」不是幼兒需要的。「講道理」是青少年階段的需要。首先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是規範,一切的基礎其實仍是「意志力」的掌握-「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不可以」。當我們很清楚這個原則帶給孩子時,孩子也開始練習掌握自我控制力。當孩子有衝突,我們必須很清楚堅定的告訴他:「不可以打人」孩子也許會說:「×××先怎樣」我們必須告訴他:「我知道你不舒服,但是你不可以打人。」孩子的氣憤、不平、難過我們可以接納,但是你不可以打人,就是不可以打人。※孩子們都需要學習認錯的過程,哭很自然,那是成長的代價,我們不必害怕孩子哭,他們哭我們可以安慰,不可以就是不可以。另一個重要原則,如果孩子有不當行為是在大庭廣眾前發生,請記得我們要牽起孩子的手到只有孩子和你的地方處理,──記得讓孩子有尊嚴。(當下立即處理)不要忍回家才處理,這樣會造成孩子產生錯誤心態,「反正有人在,我爸媽都不會怎樣」,產生脫序演出。
6.媒體的介入--廣告詞害死人: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有廣告詞說:「聰明的人,記憶形成得愈早,有一些天才兒童都記得1歲以前的事情,這表示愈聰明的人頭腦發育的早」以上這段話是沒有科學根據。在神經科學上,從來沒有任何證據說聰明的人早期的記憶比較好,事實上,我們很難記得3歲以前的事情,這是因為大腦中處理記憶的海馬迴尚未發展完成(認知心理及神經科學— 洪蘭 博士)。到3歲4歲才對童年生活有所記憶,除非對某些事有很強烈的情緒成分,如:驚嚇、恐慌、哀傷。從古今中外成功的人身上發現他們的成功不是因為聰明而在於良好的人格特質。現在的父母工作忙碌,讓孩子上才藝班、補習,為要孩子贏在起跑點上,卻忽略品德的教育(人格特質的提升)。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仿間流行測指紋腦紋,將孩子10個手指紋輸入電腦,預測他將來有多聰明,可以念幾個博士。(這也是一個迷思)我們應該清楚知道指紋、腦紋跟可以唸幾個博士是沒有任何關係的。
最後我還是想要說:所有的教養態度還是要以「愛」為出發點、大人要「以身作則」、用「正向積極的語言」、「說故事不說教」、讓孩子「學習負責」、「喜歡做事」這樣才能引導他們走正確的道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